12月19日上午,中原工學院的近百名大學生接到通知,參與該校學生社團組織的一個“社會實踐”。讓他們沒想到的是,他們被帶到一處工地,分發了安全帽冒充農民工,在寒風中站了兩個多小時,迎接公司領導的視察。(12月21新成屋日《大河報》)
  客觀而言,大學生們主要還是因為不明就里,讓一系統家具次貌似名正言順的“社會實踐”,變成了冒充民工參與演出的“捧場”戲碼。就此來揶揄大學生“很傻很天真”,指責大學生社團的負責人“別有用心”,把板子全都打在他們身上,其實不公平。
  直接“出賣”大學生們的畢竟是現場組織方。本來是一家商貿褐藻醣膠中心的誓師動員大會,項目承建方為了逢迎參加典禮的“領導”,才找了大學生當“群眾演員”去烘托氣氛。組織方如果事先沒有說明,即便付出了一定代價,承諾了一些條件,終歸還是隱瞞欺騙了參加活動的大學生們。
  不過,“一個巴掌拍不響”,百名大學生並沒有受到強迫,都是自願參加。事實上,學校對參加社會實踐也有明確的要求,參加了這次“社會實踐”,一來可以得到一個“社會實踐”的證明,二來又能夠蒸烤箱在學校的星級評定上獲得加分,“名利雙收”的社會實踐活動,自然吸引力很大,才會有踴躍的參與者。
  社會實踐活動,一直被當做是大學生實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途徑。房屋二胎而大學生“社會實踐”之所以會出現跑偏走樣,主要還是源於有些學校無意識地把“社會實踐”工具化。現實中,有些大學只把社會實踐的報告、證明作為依據,並且把社會實踐拔高成大學生畢業的一項考核要求,難免會有大學生為了“過關”而敷衍應付。
  可見,為了完成學校的社會實踐要求和任務,成為有些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真正“初衷”,從而也給了社會上的一些用人單位以“可乘之機”。
  從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“受騙上當”的事例中,需要反思的問題是,大學生動手能力和社會參與意識究竟該如何培養?越來越同質化的大學生“社會實踐”活動,只能讓大學生蜻蜓點水似的冒個泡、出出場,自身得不到鍛煉提高不說,反而會沾染上弄虛作假的壞習氣。
  讓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再變異,回歸正道,首要的還是大學必須修正培養學生的方式,不能一味地強調人人參與,因此太過脫離大學生的個人差異和專業差別。最好把大學里各種專業機構和學生社團的功能結合起來,針對性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,才能避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變成“為他人作嫁衣裳”的尷尬。
  文/寇軍  (原標題:大學生的社會實踐何以變“捧場”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y39hygiy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